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联合发布了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(下称“《规划》”),作为指导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规划文件中列举了将成为《规划》重点推动的智能转型领域,即十大重点突破领域,其中包括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。
从工信部网站获悉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联合发布了《智能制造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(下称“《规划》”),作为指导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。
《规划》中明确提出,2025年前,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“两步走”战略。第一步,到2020年,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,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,有条件、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;第二步,到2025年,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,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。
其中2020年的具体目标包括: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%;制(修)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;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;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%等。
《规划》提到,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智能制造予以支持,加大财税支持力度。落实税收优惠政策,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,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。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或产品,确有必要进口的零部件、原材料等,可按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规定,享受进口税收优惠。
此外,在融资方面,《规划》也提及创新金融扶持方式。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,鼓励社会风险投资、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。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,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,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。依托重点工程项目,推动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,完善承保理赔机制。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,发展应收账款融资,降低企业财务成本。
《规划》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: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,攻克关键技术装备,提高质量和可靠性,推进在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;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,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,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;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,开展标准研究与实验验证,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;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,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、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,构建试验验证平台,建立健全风险评估、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;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,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,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,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,在相关行业移植、推广;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,在《中国制造2025》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/智能工厂,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、系统集成技术、智能制造装备;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,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,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;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,加快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,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团,做优做强一批“专精特”配套企业;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,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,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间智能制造资源协同;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,健全人才培养计划,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,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,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。同时《规划》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、完善创新体系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、创新金融扶持方式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。
据媒体公开报道,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总监徐光瑞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《规划》的发布,最大的受益者是制造业企业,特别与智能制造设备的生产和应用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、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开发、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等相关的企业和科研机构。从细分行业看,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将成为《规划》重点推动的智能转型领域,即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、航空航天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、电力装备、农机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。徐光瑞表示。
“考虑到当前我国制造业超过20万亿增加值的规模,以及制造业处于2.0补课、3.0普及、4.0示范的现状,并综合考虑美国、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,我国智能制造在2020年将至少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,2025年有望超过5万亿元。”徐光瑞表示。